一、學生是教育的對象(客體)
1.從教師方面看,教師是教育過程的組織者、領導者,學生是教師教育實踐活動的作用對象,是被教育者、被組織者和被領導者。
2.從學生自身特點看,學生具有可塑性、依賴性和向師性。
(1)學生具有可塑性。學生處于長知識、長身體的時期,也是他們的品德、人格正在形成的時期,各方面尚未成熟,具有很大的發展潛力,而且尚未定型,極容易受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具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特點。
(2)學生具有依賴性。學生多屬未成年人,還不具備完全獨立生活的能力。在家里,他們要依賴父母,入學后他們將對父母的依賴心理轉為對教師的依賴心理。
(3)學生具有向師性。學生入學后,會自然地親近、信賴、尊敬甚至崇拜教師,把教師作為獲取知識的智囊、解決問題的顧問、行為舉止的楷模。
二、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1.依據
首先,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學生是有意識、有情感、有個性的社會人,他們不是盲目、機械、被動地接受作用于他們的影響,而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其次,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也具有一定的素質,可以進行自我教育。因此,學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
2.表現
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自覺性,也稱主動性,這是學生主觀能動性最基本的表現。它表現在學生能根據一定的目標或要求,或在某種情境的激發下,自行采取相應的態度或行動。如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參與活動,課下主動完成作業,主動幫助同學等等。
(2)獨立性,也稱自主性,這是自覺性進一步發展的表現。它表現在學生不僅具有自覺性,而且能自行確定或選擇符合自身需要、特點和條件的目標和行動方式,并能在實現目標的行動中自我監督和調控。
(3)創造性,這是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它表現在學生不僅具有自覺性和獨立性,而且有超越意識,如超越書本、超越教師、超越自己和群體等。在教學過程中,表現為不滿足于書上的現成結論,不滿足于教師提供的解題方法,傾向于提出新穎或與眾不同的見解或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學生是發展中的人
學生不是成人,他們正處于身心發展最迅速的時期,生理和心理兩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很大的發展的可能性與可塑性。學生是發展中的人,包括三層含義:
第一,學生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
第二,學生具有發展的巨大潛在可能性;
第三,學生有發展的需要。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