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計劃地對社會戚員在政治、思想與道德等方面施加影響的活動,包括社會德育、社區(qū)德育、學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狹義的德育則專指學校德育,學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需要,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tǒng)地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與踐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會與階級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動,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養(yǎng)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動。
一、德育的意義
1.德育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條件和保證
德育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貫穿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之中。社會主義學校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場所,是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2.德育是少年兒童健康成長的條件和保證
青少年學生由于知識經驗少,辨別是非能力差,容易接受各種思想影響。因此,必須運用正確的思想和方法對他們進行教育,增強抵制錯誤思想影響的能力,促使他們健康成長。
3.德育是實現我國教育目的的基礎和
社會主義的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等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通過德育促進少年兒童的品德發(fā)展,可為他們體能、智力等方面的發(fā)展提供保證和動力。
二、德育的任務
1.培養(yǎng)學生樹立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
學校德育要教育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擁護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初步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而奮斗的理想和志向。當前,還要特別加強公民教育,增強學生的公民意識,提高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2.引導學生逐步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
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的形成是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鍛煉過程,德育為其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學校德育要對學生進行馬列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初步的科學思想方法的教育,使學生逐步形成以集體主義為導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及作風。
3.逐步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品質和法紀觀念及養(yǎng)成文明行為習慣
培養(yǎng)學生具有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社會公德;具有勤奮學習、熱愛勞動、關心集體、樂于助人等優(yōu)良品德和文明習慣。同時,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學校德育必須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法制觀念,使他們懂法、守法、護法,并能夠自覺地利用法律武器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4.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素質
品德能力是指一個人順利完成品德活動的本領,主要包括品德的認識能力、情感能力、踐行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等。品德心理一般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構成的。學校德育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品德心理因素,促使其全面、和諧、健康地發(fā)展,同時,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一定的道德思維、判斷、評價能力以及自我管理和教育的能力。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