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觀教學的基本形式
1.實物直觀
實物直觀指在感知實際事物的基礎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教學方式。例如,觀察標本、演示實驗等。
實物直觀富于真實性,因而有利于提高學生對教材內容的正確理解,也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實物直觀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是它往往不易突出事物的本質因素。在實際事物中,本質因素與非本質因素往往結合在一起,而且非本質因素一般表現得比較強烈。二是由于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它無法提供某些重要的感性材料,如動植物的生長過程、化學反應的過程、原子的結構等都難于通過實物直接觀察。
2.言語直觀
言語直觀指在生動形象的言語作用下喚起學生頭腦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觀方式。言語直觀不受時間、空間和設備的限制,感性材料來源更豐富,是教學中大量采用的直觀方式。此外,由于表象具有概括性,這就有利于向抽象概括過渡。它對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也有獨特的作用。一般情況下,由言語喚起的表象不如通過觀察實物和模型所獲得的映象完整、穩定、鮮明和正確,故應將三者相結合使用。
3.模像直觀
模像直觀指觀察與教材相關的模型與圖像(如圖片、圖表、幻燈、電影、錄像、電視等),形成感知表象。
模型、圖像都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化、抽象或夸張。它通過這些人為的手段消除或減弱實物直觀的缺點。在圖像直觀中,可以通過著色、放大、變靜為動等手段突出所需要概括的本質因素。例如,用動畫形式表現植物生長、原子與電子結構等。
二、遵循感知規律,促進直觀教學
1.根據學習任務的性質,靈活運用各種直觀方式言語與實物、模像直觀結合有三種方式:
(1)言語在前,形象在后,主要起動員與提示的作用;
(2)言語與形象交叉或同時進行,言語主要起引導觀察、補充說明重點與難點的作用;
(3)言語在形象的后面,主要起總結概括或強化的作用。
實物直觀雖然真切,但是難以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模像直觀雖然與實際事物之間有一定的距離,卻有利于突出本質要素和關鍵特征。因此,一般而言,模像直觀的教學效果優于實物直觀。但是,這一結論只限于知識的初級學習階段。當學習有了一定的基礎后,由簡化的情境進入實際的復雜情境,這時,更多地運用實物直觀是必要的。
2.運用知覺的組織原則,突出直觀對象的特點
(1)在制作與使用直觀教具時,圖像刺激大小、音調高低、光線強弱都應適當。
(2)教學中要求教師講述的音量不要太低,否則學生會聽不懂。音量也不宜太高,太高太強烈的刺激會引起疲勞,降低教學效果。
(3)教師的板書字跡、直觀教具和圖表大小要適當,不要太小,線條不要太輕、太細,應保持一定的刺激強度,以便使學生都能看清楚。
(4)在繪圖制表、制作教具或準備實驗時,應力求使對象與背景在色調、線條粗細、形狀、大小、材料性質及內容等方面有明顯的差別,使知覺對象重點突出、形象鮮明。
(5)演示直觀教具時應注意背景與方位的選擇,使直觀形象鮮明,讓所有的學生都能看清楚。
(6)教師的教材及講義、板書都應該重點突出,一目了然。
(7)盡量多采用活動性的教具,使用現代化的視聽工具,使靜態教具變成動態的更為理想。
(8)運用直觀教具目的明確,呈現時機適當,間隔距離得當,保持直觀映象的整體性。
(9)應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變換直觀方式,分解概念,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特性。讓學生交替使用多種感官,從多角度感知對象,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3.教會學生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
觀察是知覺的特殊形式,比一般的知覺有更深的理解性,是一切知識的門戶,在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它起著重要的作用。
4.讓學生充分參與直觀過程
由于科學知識歸根到底要通過學生頭腦的加工改造才能掌握,因此在直觀過程中,應激發學生主動積極、切實參與的熱情。在可能的情況下,應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操作,如讓學生參與制作標本,自己制作圖表,在多媒體環境中進行學習等,從而改變“教師演,學生看”的消極被動的直觀方式。
更多教師招聘面試內容,請訪問新公教育 QQ群671748890
新公教育為你提供更多考試資訊和招聘公告可關注微信公眾號【新公教育(cqxgj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