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游客盧女士稱,孩子將兒童手表放入高鐵列車的紙質垃圾袋中玩耍,下車時不慎遺忘在列車上。次日上午,盧女士撥打12345熱線求助。兩名環衛工人徒手在垃圾堆中翻找,4個多小時后,終于在堆積如山的垃圾中找到丟失的兒童手表。當晚,手表被送還至盧女士手中。事后,盧女士曾發紅包感謝兩位環衛工,但被婉拒。
各位考官,在我看來環衛工人的舉動是責任感和善良的體現,但從城市管理與資源配置的角度來看,這種“翻8噸垃圾找手表”的做法并不具備普遍推廣意義,也不應成為常態。具體我來談談我的幾點理解:
該事件我認為會帶來一些正面意義:一是展現職業精神。此事件彰顯了環衛工人高度的職業責任感與無私奉獻的精神,提升了公眾對基層勞動者辛勤付出的認知和尊重;二是傳遞溫暖與正能量。盡管有人認為“不值得宣揚”,但從另一個角度看,一位普通勞動者愿意花大量時間精力幫助一個孩子找回心愛之物,這種行為本身就具有人文價值,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互助。當然,有網友存在質疑也不無道理。一方面,資源利用效率低下。從資源管理和工作效率的角度來看,花費大量時間和人力去尋找一塊手表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另一方面,存在健康安全隱患。高溫環境下,環衛工人在垃圾中翻找長達四個小時,報道中也未明確提及對他們的防護措施及額外補償,這也引起了公眾對環衛工人權益保障的擔憂。
因此,為了構建一個更加高效、人性化、可持續的服務體系,我認為還要做好以下多個方面:
第一,理性引導輿論。社會主流媒體在報道此類事件時,應注重平衡,既要肯定勞動者的奉獻精神,也要指出其中存在的效率問題,避免將其作為“模范典型”而忽視制度層面的反思。
第二,完善服務體系。各大公共服務場所可以建立高效失物招領機制,例如通過科技手段如智能垃圾桶或APP應用等,簡化尋找流程,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消耗。
第三,強化教育引導。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加強宣傳教育,引導公眾珍惜物品、妥善保管,同時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形成良好的消費和生活習慣。
下一篇:最后一頁
課程章節 | 課程內容 | 播放時間 | 課程時長 | 觀看入口 |
---|---|---|---|---|
綜應 | 綜應A精講 | 2024/10/20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A精講 | 2024/10/21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A精講 | 2024/10/22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A精講 | 2024/10/23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BC精講 | 2024/10/27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BC精講 | 2024/10/28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BC精講 | 2024/10/29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綜應 | 綜應BC精講 | 2024/10/30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判斷推理 | 2024/11/10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判斷推理 | 2024/11/11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言語理解與表達 | 2024/11/12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言語理解與表達 | 2024/11/13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資料分析 | 2024/11/14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資料分析 | 2024/11/15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行測沖刺 | 數量關系 | 2024/11/16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申論沖刺 | 申論 | 2024/11/19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申論沖刺 | 申論 | 2024/11/20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
申論沖刺 | 申論 | 2024/11/21 | 直播+回放 | 點擊進入 |